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一书评论

来源:教育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变化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网络热词是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产物,是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之于网络传播的媒介表达,也是人们之于社会现实问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变化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网络热词是大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产物,是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之于网络传播的媒介表达,也是人们之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网络镜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扮演着信息时代传播工具以及人际思想表达的载体,而且从一个侧面即时展现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热词作为一种体现人的价值观和存在方式的载体,它依托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或社会现象,体现社会大众之于现实社会的情感表达和道德反思。网络热词是社会文化变迁的指示器,又是道德风尚的解调器。网络热词作为大数据背景下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胡青青撰写的《网络热词的伦理研究》一书2019年1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基于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和大数据时代背景,运用伦理学理论研究网络热词与社会道德文化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典型性的网络热词把脉当今社会的道德发展现状和客观伦理问题,对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书较好地实现了伦理学和语言学专业的结合,属于较好的交叉学科选题。如何研究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相关性,发挥网络热词的伦理功能,成为了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中的应有之义。

该书掌握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网络热词的数据、案例等,文献资料数据翔实可靠。作者通过网络热词作为社会道德文化的关键词来研究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体现在:

第一,网络热词是当代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文化关键词,通过解码网络热词,我们可以把握社会道德文化生活。

第二,网络热词是易感型词汇,在其演变的传播模型中,易感词又分为反复型和免疫型,其中反复型易感词一般引发重大的社会舆情事件,根据舆情事件产生的正负两面的社会影响,再次细分为积极性网络热词和消极性网络热词,其中,消极性网络热词表征主体和社会重大舆情事件的首因。

第三,网络热词的演变大都呈现出舆情性、主体性、信息倾向性和热度周期性等特征。而这些特点正好契合了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道德文化关键词的属性,也赋予了它对网络舆情予以伦理引导的可能性,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网络舆情所带来负面社会影响,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网络热词与当代的道德文化生活有很强的相关性,网络热词是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晴雨表和指示器,利用积极性网络热词可以引领当代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利用消极性网络热词可以预防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第五,鉴于网络热词与道德文化生活的相关性,在对待网络热词的态度上,我们应注重其作为社会道德文化关键词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热词教育功能,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有效引导网民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都能树立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播道德正能量。

网络热词作为大数据时代一种新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呈现方式,是社会道德文化状况的显示器和晴雨表,它具有道德关键词的显性作用,折射社会道德现状。从总体上来看,该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论据明确,写作规范,其研究内容和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是一项较好的伦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研究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教育评论》 网址: http://www.jyplzzs.cn/qikandaodu/2021/0627/1105.html



上一篇:英语文学评论中用元话语进行理论的分析
下一篇:年境外藏缅语研究前沿

教育评论投稿 | 教育评论编辑部| 教育评论版面费 | 教育评论论文发表 | 教育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教育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